新闻中心
 
行业动态/详细
楼市缺失“做空”机制 难逃“崩盘”宿命
发布时间:2010-10-28 0:00:00 浏览次数:1293

  近几次严重金融危机都是由资产泡沫,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,并引起房价、地价、股价大幅下降。比如日本金融危机、亚洲金融危机、美国“次贷”危机等。

  这些都是巧合吗?不是,根本原因可能在于“楼市缺失做空机制”,只有“做多机制”,从而导致房价越来越高,泡沫越来越大,直至以“崩盘”的方式终结。

  众所周知,根据投资属性,商品可分为“投资品”、“非投资品”以及“具有投资属性的消费品”。

  股票、期货等是单纯投资产品,具有“做多”“做空”双重机制,所以争吵得也最热闹,并且“多空双方”的力量是平等的。一般情况下,政府也是中立的,以维持市场稳定为目的,表现“崩盘时救市、爆盘时降温”。正是由于“多空双方”身后的力量是一样的,故“多空派”没有压力,更不会有政治压力。

  大米、衣物等属于生活必需品、易耗品,没有投资属性,买了大米就吃,买了衣服就穿,买了以后对价格没有必要关注了。同时我国也不允许炒作这些生活必需品,故价格处于国家严密控制中。虽然粮食价格放开时,粮食价格也曾大涨,但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政府行为,而非投资心理引起的。

  房屋具有居住属性,但同时具有投资、保值属性,在缺失物业税、遗产税、暴利税等情况下,投资保值的比例越来越大。仔细分析却发现,中国楼市几乎缺失“做空机制”,与之相反的,“做多机制”强大。

  房地产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有五个:即政府(土地供应方)、开发商(房屋供应方)、消费者、银行(资金供应方)、中介群体(信息供应方)。

  开发商作为房屋供应方,永远都希望价高,没有“做空动机”(恶意收购、兼并重组者除外,但中国还缺少这样的房地产企业)。

  政府作为一级土地供应商,由于“分税制”、“土地财政”等体制性原因,缺少主动“做空机制”,只有在民意恶化之时,才会表表态,但多为“动口不动手”,但一旦房价下跌而影响财政收入,则急于“做多”,这就是所谓的“救市”。

  消费者。消费者永远想买便宜的商品(比如汽车、衣服、大米等),房屋购买者也想买到便宜的房子,最初具有“做空机制”,但是一旦买了,特别买了多套的消费者,脸色马上改变,则希望房价上涨。而真正做空的消费者只有没有买房的,可能永远没有能力买的,但是没有买的一天天减少,买的一天天增加,也就是“多方增强,空方减弱”。

  中介作为信息供应方,原来是中立的,但媒体、房屋中介、专家学者等,各有不同表现。

  媒体以中立性作为职业操守,一些媒体也是这么做的,但是房地产强势集团利用广告主的强势地位,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媒体,媒体经济没有独立的情况下实现“观点独立”,其实很难!

  银行作为房地产业最大的债主,其实是中国最大的房东,它会让房价下降吗?笑话,永远不会。

  房屋中介相对更为独立,属于“骑墙派”,对买方“做多”,对卖方“做空”,但是房屋中介公司的代理商偏向于“做多”。

  专家学者作为中间群体,理论上属于知识阶层,知识阶层没有独立的利益,必须依附于利益主体才能生存。由于依附于开发企业、地方政府、投资者的利益远远大于“未购房者的普通大众”,所以可以推论专家学者“做多”一定大于“做空”,近年来“空方派”屡屡被“多方”压制。

  通过“多空力量”对比,结论很简单:中国楼市缺少“做空机制”,但进一步推理是什么呢?一个没有做空机制的投资市场的结果只有一个:价格步步攀升,泡沫越来越来,最终以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—崩盘。这就是历史上无数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,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。

  但是我要问一下全国人民:中国有能力经受一次“内生性的金融危机”吗?谁又敢肯定回答呢?

  破解“楼市泡沫必破”的方法是什么呢?,如果能够找到答案,将会大大减少经济危机的发生概率。本人认为,破解方式就是向楼市注入“做空动力”,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发明,也许能够进入“诺贝尔经济学奖”备选,呵呵!

  破解危机有二个思路:

  一是弱化房屋的投资属性,向居住属性转化,这是最根本的方法,也是社会主义最适合采取的模式,但也是最不现实的方法(大家也心知肚明)。

  一是保持房屋的投资属性,但注入做空机制。前期可以增加投资投机成本(物业税、遗产税、暴利税、交易税等),以达到减少投资比例的目的,第二是独立的信息供应方(政府信息中心,独立的民间智库等),第三是放开政府对土地的垄断,农村土地自由流转,第四是建立房屋指数期货市场,这可能也是世界首创,但只有前面三步走完了,走对了,房屋指数期货市场才有真正的做空机制,否则反而滋生泡沫。

  当然,以上都是一些理论性探索,离现实太遥远,但是那是一句话“思想有多远,就能走多远”!

 
 

上一篇:每次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总会以眼泪结束 下一篇:玺建祥集团扶贫济困捐助活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