权威统计显示,2011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累计均价为22432元/平方米,比2010年微跌0.5%。但是,复旦—同策上海同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却显示,截至2011年12月末,该指数为329.04,同比上涨了4.39%,特别是其中非公寓的同质价格指数达到431.46,同比大涨31.52%。
同样的统计对象和统计周期,唯一不同的,前者是传统的市场均价统计,后者用了另一种统计方式,却得出了全然不同的结论。真相应该只有一个。
地方政府微调“醉翁之意”
节后首个工作日,上海市副市长沈骏到该市房管局调研,落实今年楼市调控工作思路。官方渠道传递的信息涉及: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和上海的各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,重点是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、税收政策,房产税的征收和住房限售政策等。
房价下跌的真假迷雾
“宏观市场稳定局部个案楼盘价格战”是2011年上海楼市的主要特征,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,2012年这种状态仍将持续。
但人们会问,几乎决定着调控走向的价格指标本身存在巨大的失真风险。例如同样是2011年的上海房价,两个统计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势指向?
虽然复旦—同策上海同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,未必就是市场状态最准确的指数,但它与政府统计部门的巨大反差,不能不让业内人士对有关部门的数据心存疑虑。倘若作为调控风向标的价格数据,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状态,那又如何保证据此出台的政策能准确校正市场运行的方向?而数据打架的现象并非上海仅见,此前在多个城市如北京已多次出现。
姚伯均指出,总体看上海市场正在快速下跌过程中,市区住宅与郊区住宅价格正在拉近,而公寓价格与非公寓价格正在拉大。上海房价从2011年第二季度末已经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,目前房价正在快速下降过程中。市郊指数虽然出现了部分项目的降价,但是降价热销项目正在逐渐缩小优惠力度。“值得一提的是,别墅与公寓的价格差距正在不断拉大。并且别墅等非公寓产品大量存在于郊区,并且部分项目价格还略有上抬趋势,抹平了郊区公寓下跌对指数的影响。”
这样的背景下,盲目微调急于刺激市场成交等相关地方政府决策,无疑暗藏着巨大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