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1年7月诞生的中国共产党
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1911年,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,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建立中华民国,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自1915年起,以陈独秀、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,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,向封建主义的思想、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,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,冲开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,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。
俄国爆发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,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。十月革命的胜利,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,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,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1919年 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。
5月5日 北京《晨报》副刊在李大钊指导下开辟“马克思研究”专栏。
7月14日 毛泽东主编的《湘江评论》在长沙创刊。
7月20日 胡适在《每周评论》第三十一号发表《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主义!》一文,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,反对社会革命,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,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“问题”与“主义”的论争。
8月17日 李大钊在《每周评论》第三十五号发表《再论问题与主义》,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“是交相为用的”、“是并行不悖的”,并明确表示:“布尔什维主义的流行,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。我们应该研究它,介绍它,把它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”。文章强调,中国的问题,“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,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”。“问题”与“主义”之争,实际上是一次中国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、需要不需要革命的争论。这场争论在当时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,不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纷纷撰文支持李大钊的观点,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。
8月19日-21日 《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》连载张闻天的《社会问题》一文,该文文末介绍了《共产党宣言》中的十条纲领。
9月16日 由周恩来、马骏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觉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。
11月11日 自即日起,杨匏安在《广东中华新报》分19次连载他的《马克思主义》一文,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详尽确切的阐述。
12月 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。
1919年至1920年 中国形成一个空前规模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潮。自1919年初到1920年底,共有近2000名勤工俭学生远涉重洋,到达法国。
1920年 1月20日 周恩来等人主编的《觉悟》创刊号出版。
1921年 1月1日 邓中夏等主持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正式开学。
7月23日至8月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,在嘉兴闭幕。
(选自新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