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建工作
 
党的分采/详细
一个青年记者的人生答卷
发布时间:2010-12-24 0:00:00 浏览次数:2791

             ——追记连云港电视台原社教部主任吕继军


 
  清明时节,泪雨纷纷。人们忘不了,2005年9月6日,连云港电视台年仅35岁的优秀青年记者吕继军,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,英年早逝。他用13年的新闻生涯,写出了一份炫目的人生答卷。

  一

  “即使我们被撞成碎片,每一块碎片里都要写满‘忠诚’!”吕继军把“忠诚”看成记者的第一素质。在他拍摄的电视片和主持改版的栏目里,是非、善恶、美丑,旗帜鲜明。

  2003年麦黄,受“非典”影响,连云港市10多万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力不能回乡夏收夏种,各级机关纷纷组织义务帮工队。吕继军跟着某县机关的一支义务帮工队来到乡下。由于下雨,“帮工队”在乡镇的接待室抽烟喝茶打扑克,中午,食堂里摆下两桌酒。下午雨停了,“帮工队”来到地头,村里新买的遮阳帽、毛巾、镰刀已经准备好,一群人到地里象征性地割了半趟麦子,回村带上礼品回城了。吕继军迅速改变采访目的,一条长消息《村里来了“帮工队”》,把名为“帮工”实为作秀的过程,原汁原味“端到”观众面前。这条新闻获得了当年省政府一等奖和江苏新闻奖。

  他嫉恶如仇。暗访染色牛肉,自己出钱雇了一个牛肉贩子,乘坐三轮车到村里采访;暗访地条钢生产,连续三个昼夜没有休息,夜间偷拍好几次险些被人发现;暗访色情表演,被地痞跟踪了一上午,求助当地警察才安全脱险。在采访这类报道过程中,他曾遭遇过威胁和恐吓,曾经被人扭着耳朵、捂着镜头推出门外,甚至遭到过采访对象的殴打。

  在同行的眼里,他天生就是一块搞新闻的材料。1992年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走进连云港广播电视局的大门,他靠勤奋和才华,获奖无数,在连云港市级媒体的众多记者中第一个摘取了江苏新闻奖;2004年,又获第四届“戈公振新闻奖”,这是江苏全省记者的最高荣誉;靠自己的成绩,他多次获得先进党员和名记者的称号。眼前的路,一片辉煌。

  二

  吕继军扛惯摄像机的肩头,经常挑着重担。连云港电视台每逢重大改版和战役性报道,总少不了吕继军。

  2004年初,连云港电视台第一次尝试准直播的大型社会新闻栏目《港城日历》,栏目的具体实施落在吕继军肩上。接近一个月时间里,他和同事们披星戴月,完成了从演播室设计施工到片头制作、人员管理等大量工作。他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2点以后,有的时候是通宵达旦,一个月下来,节目如期开播了,人也整整瘦下去8斤。

  在连云港电视台,吕继军被评价为“很好学”、“特能钻研”的一个人。身为部门负责人,摄像、音频、切换、放像、线编、非编,准直播设计的流程他都干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这样“等于多了一个人,永远有备无患”。

  他常说,记者应当是一个永不关机的“雷达站”。花果山发生山林火灾,为了近距离拍摄到消防队员扑救的场面,深夜里他从山后没有路的地方往上攀登,下山时由于山势陡峭,为了保护摄像机,他用双手撑地往下滑行,脚趾甲都被石头碰断了。冬季水管爆裂,居民家中“水漫金山”,为了让观众看清水有多深,他穿着妻子刚为他买的新皮鞋在水中行走,让摄像拍摄。妻子在新闻节目中看到这个镜头后,发誓不给他买50元以上的皮鞋。

  “10多年的新闻生涯,是我最宝贵的人生经历,它交织着光荣与梦想,艰辛和挑战。”这句话是他去世后,同事们在他家电脑里发现的一个未完成的word文档里的话。这个文档最后的修改时间是2005年5月20日,离他到医院检查发现白血病,仅仅相差几天。

  三

  吕继军爱说爱笑,一笑起来,两只眼睛就紧紧挤在一起。他整天乐呵呵的,家里、单位,直到病房,都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。

  2005年5月底,一直感到疲乏但宣称自己没病的吕继军,被妻子颜丽押到医院检查,血液化验的结果让颜丽惊呆了。换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,医生让赶紧住院,准备抽骨髓确诊。

  吕继军做过帮助白血病患儿的节目,知道这种病魔的凶险。在等待确诊的几天里,他对一直笑脸相向、不断宽慰自己的妻子说:“你去找地方哭一场吧!”颜丽到人民医院拿到“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”的化验单,顺道找到自己卫校时期的女同学,终于痛痛快快哭了一场。

  一周抽一次骨髓,一天抽一次血,大剂量的放化疗结合,骨髓移植。去世前的3个月里,吕继军吃尽了人间的苦。但可怕的病魔摧残着他的身体,却无法击碎他的意志。面对死神,他还在申请台里“特批一台摄像机给我,在我还拿得动的时候,拍一部《来自白血病一线的报告》”。作为一个记者,他敏锐地了解着自己病情的不断恶化:“医生,你们放开手脚治疗,治得好,是对医学的一次贡献;治得不好,在我身上试验,也是我对医学的一个贡献。”

  多少爱惜他的领导,多少尊敬他的同事和朋友,多少他曾经帮助过的人,多少听到消息素不相识的人,络绎不绝地来看望他。隔着净化舱厚厚的玻璃,人们看到满脸浮肿的吕继军,戴着大口罩,只露出两只眼睛。他仍然总是笑呵呵的,用青肿的手作出代表胜利的“V”字型。一笑起来,两只眼睛就紧紧挤在一起。

  2005年9月5日,连云港电视台副台长孙仁广再次到医院看望自己的爱将和兄弟。持续高烧中的吕继军嘟囔了一句:“孙台,拿带子。”这是35岁的青年记者吕继军,在离开人世的最后的一天,留给同事的最后一句话。

  


 

上一篇:“我要的是乡亲们安居乐业” 下一篇:进京务工14年抓贼超百人 党员争光落在实处